通过“高级”印刷,把凡高的原作《向日葵》“批量化”生产,再成为年轻人新屋墙上一幅廉价的装饰画,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
雅昌集团的董事长万捷之所以会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艺术藏品市场小众化与精英化,使得庞大的工薪阶层对艺术的“心向往之”的现象被整体忽略。但在国外,复制艺术品已经是成熟的市场。
在公司发展的第15个年头,雅昌开始寻觅能给集团带来新的增长点的业务。万捷认为这种印刷技术,能让艺术品的价值普及化,让更多的人能消费得起原本高价的艺术品。
在艺术品行业里,雅昌是一个“另类”。它不参与拍卖业务,艺术品经营业务,但这个圈子的信息和内容资源却被它掌控在手里。从印刷拍卖图册起家,雅昌如今已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华艺术品图文数据库,收录有中国艺术品图片300万张,其中包括国内外最重要的75家专业艺术品拍卖机构从1993年至今的所有拍卖信息。
基于这些资源,在原有的印刷业务之外,雅昌开始面向艺术家提供个人数字资产管理服务,面向拍卖行提供资讯传播服务,面向圈里圈外的人提供艺术市场指数,以及试图将部分艺术内容嫁接到工业市场,以服务于“无限”的消费市场。
在圈子内,雅昌可以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多,像CPU一样,整合中心资源,运营着不同的系统。而在CPU的最核心,端坐着它的创始人万捷。
艺术圈的“中央处理器”
今年46岁的万捷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是我国第一批印刷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深圳和香港的印刷公司呆了8年后,靠着租赁别人的设备,万捷于1993年创办了雅昌。当时,只要是印刷的业务都会接下来,“不管什么行业,不论规模”。
这家当年不足30人的小制版公司,从几台电分机、拷贝机、打样机、晒版和显影设备开始创业,但是,在之后的一两年里,万捷迅速完成了对深圳中轻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收购,并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对学院的实习工厂进行全面管理,雅昌开始由区域性的小公司走了出来。
具备实力后,雅昌的业务开始侧重在那些需要高质量印刷技术的小众市场里提高市场份额。那一年,雅昌承印了南京一个艺术品拍卖会的目录。对收藏很有兴趣的万捷由此想到:比起普通的包装印刷,艺术品印刷质量要求更高,真正专门从事艺术印刷的企业又奇缺,这个行业藏着机会。
在印刷行业里,艺术品的印刷难度最大,特别是一些色泽复杂的古董、文物。为了真实还原艺术品的色彩、质感,雅昌下了一番功夫。据悉,雅昌印刷车间里面挂着许多明清碎瓷作为标本,作为调色参考。雅昌的专业,让其因此垄断了国内艺术品拍卖图录90%的印刷份额。
进入这一细分市场后,由单一的印刷业务延伸到为艺术机构、艺术家服务,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画册印刷完成后,废弃的高质量图片不知道如何处理,于是,雅昌迅速将曾经印制过的艺术品图片集中起来建成了艺术品图片数据库。根据内容资源的不同,雅昌将这个数据库分成四大类别:艺术品拍卖市场数据库、艺术家及作品数据库、书画印鉴数据库、画谱收录书画著录数据库。“这就像一个行业内的小型图书馆,可以查阅检索。”万捷表示。
在万捷看来,拥有中国艺术品拍卖数据与艺术家资源及其完整的艺术作品数据,是这个数据库的价值核心。也是之后可以开发新的商业价值的关键所在。
“我们不过是把拍卖图册的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再利用,”万捷认为,“但如果其他网站也要建同样的资源库,初始投入就不止1000多万元了(雅昌在该领域的投资)。”对于后来者,万捷认为进入的门槛已经很高了。
据悉,经过多年积累,雅昌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华艺术品图文数据库,并且管理着近5万名艺术家的最详尽图文资料,为靳尚谊、詹建俊、周春芽、郭润文等1000余位当代知名艺术家提供了数字资产管理服务。
“印刷+IT+艺术”模式
在很多人看来,拥有庞大的数据库,只要加入电子商务的概念,就能促成艺术作品的交易。但在进行业务延伸初期,雅昌就决定不将公司定位成拍卖行的竞争者。若有卖方在雅昌的平台上看中了某位艺术家的作品,交易仍然需要通过拍卖行的渠道去完成。
因此,拍卖行都放心地把拍卖目录放到“雅昌艺术网”上预展,方便更多人浏览拍品信息。随着积累的图录和数据越来越多,网上预展逐步开始收费,如今,这成了雅昌的第二大主营业务。
不过,在摊子越来越大之后,雅昌试图系统地总结公司的商业模式,随后“印刷+IT+艺术”,成为这一模式的最佳注脚。
雅昌通过艺术网和后来建设的雅昌艺术馆的资源整合,开发了“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系统”,为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作品提供存储、整合与管理,并且在雅昌的帮助下进行一些有效的商业开发,比如与出版社合作推出各种艺术图书、艺术光碟等获得版权收益;再者,艺术家们需要再印刷作品时,可以获得印刷收益;艺术家们要举办个人展时,可以获得展览收益。因此,艺术家们需要为进入这套系统而付出一定的费用。
之后,雅昌还自行开发了一整套“雅昌艺术指数”及“拍卖市场行情发布系统”,吸引关注艺术品市场走势的人士。
这些系统的开发颇具杠杆效应。“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系统”握住了内容提供方的资源,而后面的指数与行情发布系统,则牢牢抓住了内容购买方的资源。在雅昌的网站具备极大的关注度之后,数据库的价值能最大化地体现。据悉,在中国艺术品的门户专业网站中,雅昌的浏览量排在第一位。
如今,对于雅昌而言,与艺术家合作业务的分成,网上预展的收费,以及利用数据库优势,对艺术影像产品、艺术品摄影、名家艺术品复制,都是其盈利的来源。就雅昌艺术网的盈利情况,万捷曾表示,“2004年,雅昌艺术网盈利100多万元,2005年盈利300多万元”。
“如果只是做印刷业务,利润来源非常单一。而且设备每年都需要投入。但如今这样布局,雅昌能做的事情也更丰富。”
“消费”艺术品:3000亿的市场
目前,雅昌的内部有600人在做数据处理的工作。2005年,雅昌与方正开始合作进行这一数据库的深度开发,这项据称总投资达2000-3000万元的“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工程,将艺术图片和文字按复制级、印刷级、浏览级收入库中。
在万捷看来,资源整合的工作已经逐步成熟。接下来,雅昌要用印刷的技术复制名画,让艺术品变成日常的“消费品”。
万捷说,在国外,平均每户家庭拥有35张到40张的画,但在国内,这个比例非常的小。“国内的年轻人家庭摆的都是自拍的照片”。
复制的原理,万捷说并不简单,“清晰度达到3.8亿像素,材质也是油画布”,但“价格不会贵”。
深圳的大芬村,里面的画家们长年累月进行着复制名画的工作,但是用的是最原始的手法——手工临摹。在万捷看来,这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描摹不当会失去原有画作的“神”,不如用物理的手法完全复制来得真实。
万捷介绍,例如日本的二玄社,已有30多年复制名画的历史,主要是复制藏品居世界各大博物馆之冠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世所罕见的大帧唐宋元书画。在万捷看来,中国书画名迹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色泽或质量有所变化。而且普通人要观赏,必须到博物馆或者一些特定地点,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二玄社做的事情,还原了原作的笔墨变化。
不过,万捷也表示,“他们已把制作的工作给雅昌了”。因为二玄社拥有的授权资源不如雅昌。
除了国内的画家,万捷也开始与法国博物馆、英国博物馆等谈授权问题,取得版权后,再以税点的形式分成,这是合作的主要模式。
“授权是个瓶颈”,万捷也谈及做这个事情的难度,但他依然把这块业务视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持。
万捷希望,在近3年内,将印刷业务收入的比例从目前的95%降至50%,并逐步将名作复制对雅昌的盈利贡献提升至70%-80%。他们计划,2010年前至少建成5000位知名艺术家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并实现其作品的保真复制销售。
“艺术品和艺术衍生产品,一定能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我们有了成千上万种艺术品的版权,用户的选择多了,这一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000亿-3000亿元。”万捷对这个市场很有信心。他也表示考虑过盗版的干扰,但“我们会尽量把利润控制到合理的空间”,到时即使有盗版,“价格上也不会太富有竞争力,何况在质量上还会差一大截”。
2007年,雅昌集团的营业额为5亿元人民币,“如今公司每年的增长速度为20%左右”,对于雅昌的未来,万捷还有更多的思考,他理想中的雅昌应该是综合性的文化艺术集团,包括出版、电子图书等等,都是他关注的领域。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雅昌还在摸索当中,如今的“印刷”艺术品,还只是刚刚开始。